小米中国古称稷或粟。脱壳制成的粮食,因其粒小,直径2毫米左右,故名。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,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,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“粟文化”。粟生长耐旱,品种繁多,俗称“粟有五彩”,有白、红、黄、黑、橙、紫各种颜色的小米,也有粘性小米。中国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。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。其茎、叶较坚硬,可以作饲料,一般只有牛能消化。粟在中国北方俗称谷子。 粟以耐干旱和瘠薄着称,这与其叶片表皮细胞壁厚,内含大量硅素,叶脉密集,气孔多,根系致密,吸收力强等有关。蒸腾系数平均为257左右,低于玉米和高粱。发育前期需水少,中期需水多,以小花原基分化到花粉母细胞四分体时期对水分敏感,灌浆期也需一定水分,以后则需水较少。喜温,但生育期短,故对积温要求并不太高,完成生长发育要求的积温在1600~3000℃之间。发芽适宜温度为15~25℃,高30℃,茎叶生长适宜温度为22~25℃,子粒形成期适宜温度为20~22℃,低于20℃则延缓灌浆。粟是短日照作物,对光照反应很敏感,尤以生长点分化前后反应为强烈。富于短光波的日间光和适当缩短日照可促进发育。